马颖的典型大学生活
大大的眼睛,邻家姐姐般的笑容,自信的神情,她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亲切随和。
谈起大学生活,马颖用“充实”二字概括。的确,“充实”二字可以完全概括马颖这三年多的大学生活。在学校的各种活动中屡获殊荣,国家奖学金、校长奖学金、省级三好学生的荣誉称号,三年参加文史学院话剧节,在年度大戏《茶馆》、《蔡文姬》中担任重要角色,并担当《蔡文姬》、《屈原》的导演,2009年获得保送研究生资格并被北京大学接收。马颖的大学四年完全可以用“辉煌”两字概括。
对于学习,她很谦虚地说自己做的还不够,说自己只是做了一个学生该做的。其实,在没有工作的时候,马颖的身影在图书馆,自习室随处可见。抓住每分每秒时间学习来形容她一点也也不过分。其实这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不是那么简单的。马颖建议学弟学妹们把每天过踏实,过充实,过得像个学生。也许正是这种谦虚的态度与认真的精神使马颖在忙碌的工作中仍能始终保持全年级第一的成绩。
说起学院的工作特别是文史学院的话剧节,马颖的眼神中充满了激动,话也随之多了起来。从07年文史学院首次自排话剧到现在,作为一个话剧的见证者,马颖的四年可谓与文史学院话剧共同成长着。从排07年话剧“茶馆”时的艰难到09年话剧“屈原”的大获成功,马颖也从一个小配角成长成了一位能统揽大局的组织者。当看到她每天在文史学院排话剧,也许许多人会觉得她在话剧上耗费了太多的时间,耽误了学习,没有分清主次。但对于马颖,从开始的好奇到现在的无法割舍,话剧给她的也许并不再是简单的“参与的快乐”了,更多的成为了一种无形的能力特质。马颖在北大英语口语面试中的回答可能最能代表这几年话剧带给她的收获:“话剧是我由一个’蹒跚学步的孩童’成长为今天可以掌控自己未来的成年人的过程中极重要的经历,如同是一条联系过去与未来的充满活力的红线,她在我的生命里渐渐明晰,渐渐显露出不同的意义。让我的大学时代更丰富精彩。”
现在的话剧节已经从一场的话剧演出演变成一周的“戏剧周”活动,在全校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了。如果把话剧比作一个茁壮成长的孩子,那马颖就是培养这个孩子的大功臣。在我们攀谈期间,2010年的话剧排练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看着马颖培养出来的学弟学妹们充满着热情的继续着他们的话剧梦想,相信话剧这条路将越来越好。
采访结束时,马颖自豪的为我们展示今年话剧《兰州老街》的排练现场并展示了在中国话剧舞台上有较大知名度的演员濮存昕与《兰州老街》编剧杨立新对今年话剧节的题词“祝文史学院第九届话剧节圆满成功”,这也是所有热爱话剧的师大学生共同的心愿。
2010年秋季,马颖就要走入北大教育系读研究生了,在这前,她将继续担当话剧节的艺术总监。和同学们一同见证年度大戏《兰州老街》的公演。
“会越来越好的”,对于未来的话剧节,她微笑着说。
采访编稿:王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