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社团“网”住七成学生心

[来源:原站数据     发布时间:2007-12-30     浏览:79次]
    西北师大的学生社团总数达49个,在册人数超过一万--学生社团“网”住七成学生心,成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抓手.
 
    本报兰州5月9日电 

    第一次到孤寡老人家里,在城市长大的杨李杰才知道“世界上还有这样的人”。他自告奋勇替老人挑水,两桶水挑回来成了两个半桶,裤腿湿了一大截,他“几乎是用双手将水提回了老人的家”。 

    一次次去老人家,杨李杰觉得“不管我们给老人带去了什么,重要的是老人净化了我们的心灵”。作为西北师范大学小草服务社现任社长,杨李杰和150名社员一直继续着他们的爱心行动。 

    和杨李杰不同,周永明来自江西农村,当看到电视上有关农民土地权益被侵害的报道时,他“还是被深深地震撼了”。作为主要倡议人,2003年10月,周永明发起成立了学校“三农”问题研究社,社员由当初的不足60人,发展到今天的130人。 

    没有钱,没有权,周永明们依然热情高涨地在农民和社会之间搭建着沟通的桥梁,因为“农民发出自己声音的途径实在是太有限了”,他们要用自己的热情唤起当代大学生对“三农”问题的普遍关注。周永明认为:“大学生应该有一点社会责任感。” 

    在西北师大,像小草服务社、“三农”问题研究社一样活跃在校园的学生社团,还有44个。加上刚刚成立的3个,全校学生社团总数已达49个,在册人数超过一万人,占西北师大在校本科生的70%。 

    据校团委书记梁兆光介绍,早在1979年,学校就诞生了第一个学生社团———文学联合会。从这个社团走出了一批至今活跃在甘肃省文坛的诗人、学者。此后,学校先后涌现出了大学生读书俱乐部、大学生艺术团、小草服务社、阳光服务社等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学生社团和史海荣等一批受到全国表彰的社团干部。从2000年9月至今,学校的各类学生社团开展活动近千项,其中大型活动180项,参加学生超过8万人次。“学生社团日益成为广大大学生自我塑造、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组织形式,成为校园文化中最活跃、最丰富、最亮丽的一道风景。”梁兆光说,作为团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这股力量不可忽视。它正在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大学生素质的拓展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和广阔的舞台。 

    自认为“打小就有奉献精神”的阳光服务社第七任社长马义哈说,自己到了西北师大后就被浓浓的社团氛围所包围,3年里从未间断过开展志愿行动。让他高兴的是,服务社的队伍越来越壮大,已经超过了500人。该服务社去年联合甘肃省8所高校发起的“甘肃大学生造血干细胞无偿捐献者资料库”系列活动,赢得大学生的广泛参与,1352名志愿者捐献造血干细胞采样,1057人无偿献血。 

    和许多大学一样,西北师大的学生社团也出现过单一娱乐化的倾向和“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病症”。不少社团昙花一现。 

    为引导大学生社团更加健康、长久地发展,西北师大于2004年11月在甘肃高校中率先成立了学生社团联合会,创建学校团委、学生会、社团联合会“一体两翼”的校园文化建设新格局。 

    梁兆光说:“学生社团最大的特点之一是自发性,所以学校不宜采取行政干预,但可加以引导。我们从支持社团经费、提供活动场所、定级评优出发,引导学生社团突出学术科研性,加强志愿服务性,优化文体艺术性,鼓励兴趣爱好性。” 

    据他介绍,每学期开学,每个社团都会给社团联合会上报本学期自己社团的活动方案,校团委出面指导将各社团活动整合,淘汰一些低档次的活动,调整活动时间,之后列出活动“菜单”,向全校公布,让大学生自主选择参加。“我们不鼓励学生社团贪多贪大,而是引导他们将活动做足做精。只有这样,社团活动才有生命力。其实,全校40多个社团,每个社团搞两项活动就是近百项,一个学期里,几乎每天都有活动。”梁兆光说,校团委允许每年有学生社团被淘汰出局,“这样对学生也是一种教育。” 

    西北师大党委副书记张卫锴评价学生社团活动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抓手”。他说:“对大学而言,如果智育不到位,培养的可能是‘次品’;体育不到位,培养的可能是‘废品’;但德育不到位,培养的就有可能是‘爆炸品’。引导学生社团健康发展,既可以丰富校园文化,又可以锻炼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