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必胜丨志愿之光,温暖你我!

[来源:青春师大     发布时间:2020-04-08     浏览:593次]

西北师范大学广大青年学生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线参与力所能及的防疫辅助保障工作,他们敢于担当、甘于奉献,在共克时艰中诠释了坚守奋斗的品质,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彰显了师大青年的使命与担当。

三兄妹同战“疫”

董露艳是文学院2017级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看到通渭县团委发布的防疫志愿者招募通知后,便和弟弟董彦博(石河子大学学生)、妹妹董玉娟(南京审计大学学生)主动报名,投身疫情防控一线。三兄妹连续工作23天,负责对所在地出入人员检查、量体温、询问接触史,从不喊累、也从不说苦,就像董露艳在村党支部宣誓的誓言一样“听从党组织召唤,全力以赴,做好疫情防控宣传、防疫点值班等防疫工作,保障村民生命健康。”



小小护林员

疫情发生以来,国际文化交流学院2017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赵克雄自愿报名在永登县鲁庄防疫执勤点工作。211日下午3时许,距离防疫执勤点不远处的林区浓烟腾起,赵克雄同其他执勤人员用浸湿的棉口罩捂住口鼻,拿起铁锹冲向林区。没有防护措施,没有一刻休息,赵克勤和执勤人员用满身的汗水换来了林区的安全。回到监测点放下铁锹,他又是那个认真负责的防疫工作人员。“我是疫情防控志愿者,也是一名小小的护林员,哪里有需要,我就去哪里。”赵克雄如是说。



挣来的”爱心捐款

外国语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包兴雪寒假返乡后,和往常放假一样,带家教挣钱。包兴雪平时喜欢捣鼓乐器,吉他、小提琴、口琴、竹笛样样都略懂一二,包兴雪准备用这个寒假带家教挣得钱买一套心仪已久的电鼓,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她毅然决然的将寒假辛辛苦苦挣的1500元汇到甘肃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中,用于疫情防控救援工作。“凡事都有轻重,钱可以再挣嘛,电鼓明年再买。”包兴雪说到,虽然挣钱很辛苦,但是在危难时刻,应该尽一份青年团员应尽的责任。



消毒小卫士

疫情的逐渐好转直至战‘疫’胜利,是我们青年志愿者最大的荣耀!”音乐学院2017级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刘亚博是河北景县疫情防控志愿服务队的一员,一双防护手套、一件消毒防护衣、一张消毒登记表和一桶50斤重的大喷壶器就是刘亚博的全部武装。喷洒五桶才能完成所负责的两个小区的消毒工作,红红的勒痕和磨破皮是刘亚博肩上常有的事情。刘亚博说:“这点辛苦不算什么,只要能战胜疫情,大家健康安全,磨破皮也是值得的。”



勇敢的“胆小鬼”

执勤过程中,会接触很多陌生人,晚上回家会一遍遍的洗手,不敢进父母房间,连吃饭也是端到自己卧室吃”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2016级物理学专业咸钟月虽然“胆小”,但第二天还是会义无反顾的回到疫情防控执勤的岗位上。灾难面前,没有谁是天生的英雄。我们常常寻找勇敢与懦弱的界限,而勇敢往往就藏在“责任”和“奉献”之中。志愿者中也有不少“胆小鬼”,但他们还是毅然去选择战胜恐惧,做一个勇敢的“胆小鬼”!



铁面”志愿者

艾科拜尔·如则麦麦提是生命科学学院2019级生物科学专业学生,也是返乡大学生抗疫志愿者突击队的一员。他回忆,在跟随医护人员去邻居家测体温时,邻居感冒发烧,但不停的请求他们不要上报。但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他本着“在疫情面前,不能松懈,生命第一”的原则,如实上报情况,并安慰邻居不要担心,配合检查。如则麦麦提说“在疫情面前没有特殊,更应坚持公平公正。疫情面前没有局外人和旁观者!”



免费“跑腿员”

全民抗疫,怎能少我?”体育学院2019级运动训练1班王海洋毅然站出来,带头组织成立了疫情防控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队,为居家隔离的社区居民当免费“跑腿员”,帮助居民买菜、送快递、倒垃圾,随叫随到,解决了居家隔离期间居民的生活需求。“楼里住户需要什么,他们都帮忙买,还管送到家,为疫情防控做了不少工作,真是好样的!”小区的李阿姨夸赞说。王海洋和伙伴们还共同发起“关爱最美逆行者”活动,将筹集到的医用口罩、手套、消毒液等紧缺物资,捐赠给各社区一线的疫情防控工作人员。在疫情防控这特殊的战场中,他们毫不退缩,无畏前行,用自己的行动为青春添上一笔抹不去的靓丽颜色。



团员青年勇担当

227日,康乐县组织部表彰了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作出积极贡献的志愿者,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2016级地理科学2班高春梅受到表彰。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高春梅主动参与到村里的疫情防控工作,为村民讲解防疫小知识,开展隔离人员日常消毒,倡导村民不聚集拉家常等工作。



高春梅说:“在工作的25天时间里,虽然吃泡面是常态,但能为疫情防控贡献自己的力量也是应该的。”作为共青团员的她,用实际行动担当作为。

17年前抗击“非典”时期,他们少不更事;17年后抗击新冠肺炎,他们勇往直前。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在严峻的疫情面前,西北师范大学广大青年学子始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履行责任担当,用青春奉献诠释着新时代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志愿服务宗旨。

 

学生记者:

薛冬晨、高明哲、曹永梅、刘荣、温馨、张梦珂、赵德萍


文字编辑:

吕津豫、郭毓、吴雪娇、马玉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