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管】砥砺奋进的五年 | 学院巡礼: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突出专业特色 强化实践应用 彰显服务功能

[来源:西北师范大学校团委     发布时间:2017-10-31     浏览:121次]

       在高等教育全面深化改革大潮中兴起的西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是学校培养公共管理与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摇篮,服务地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党的建设的高地,展示西北师范大学风采的重要窗口。

       5年来,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立足专业特色,弘扬应用性、突出实践性、彰显服务性,着力把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有效结合起来,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一、着力加强学科建设,不断提升办学实力

      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依托社会学、公共管理2个省级重点学科,着力建设西北地方治理特色学科群。

 

 

        社会学于1998年获批硕士授权资格,在当时属西北第一,西部第二,截止目前从该点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已有50人考取全国著名大学的博士,成为凸显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办学实力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全国具有良好的声誉。社会工作硕士(MSW)于2009年获批授权资格,属全国第一批33所院校之一。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以公共管理硕士(MPA)教育为发端,于2005年获得教育部第三批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硕士培养院校,在2013年教育部专项评估中获得优秀。

        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通过认真研究,深挖社会学、公共管理两个学科之间的共性,结合西北区情,凝练出西北地方治理这一新兴学科。2014年,西北地方治理获批二级博士学位授权点,下设四个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团队:西北地方政府治理、西北地区社会治理、西北地区公共服务、西北地区公共安全。

 

    二、着力加强平台建设,有效提升科研水平

        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依托社会学、公共管理两个省级重点学科,整合人力资源,在已建甘肃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西北民族地区社会发展与地方治理研究中心”基础上,积极申报和建设高级别的科学研究平台。

 

 

 

        2013年7月获批全国妇联“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2014年10月获批民政部“全国民政政策理论研究基地”;2015年5月与北京师范大学联合创建了“西部新型城镇化研究院”。学院围绕基地平台建设开展多项工作,先后举办了“第四届全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研讨会”、“甘肃省社会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西北民族地区治理: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西北民族地区社会发展与地方治理高端论坛”等学术会议,购买案例研发、问卷统计软件及数据资源支持科学研究工作,资助教师出版“西北地方治理系列丛书”,建立多个民政观测点开展研究工作。

 

    三、着力加强队伍建设,大幅提升服务能力

        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着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形成了较好的梯队和作风,在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院教师入选高层次人才工程,并在多个领域有社会兼职。有3人入选甘肃省555创新人才工程;4人入选甘肃省领军人才;1人入选甘肃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工程。

        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特别重视青年教师的发展,通过系列特殊优惠政策,鼓励、扶持青年教师尽快成长成才。2017年学院所获的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自然基金项目,都是青年教师主持。目前,学院已形成了一支年富力强、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四、着力开展课题研究,充分发挥资政功能

        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教师在做好教学科研工作的同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承担了多项地方政府委托的课题,开展了多项社会服务工作。

        其中,张润君教授主持编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大典 甘肃卷》,编制了《甘肃省基本公共服务“十三五”发展规划》以及民政部、民政厅多项委托项目;张文礼教授主持编制了《兰州新区“十二五”教育、科技、文化、体育、旅游、广播影视发展规划》《兰州新区“十三五”教育、科技、文化、体育、旅游、广播影视发展规划》;张志红、白列湖老师主持编制了《安宁区医疗卫生“十三五”规划》。孙健教授、马克林教授、刘永明副教授、李秀英老师、徐菲老师每年带领社会工作专业的同学们赴甘肃省第二强制隔离戒毒所开展“放飞心灵,重塑人生”戒毒人员帮扶活动,通过第三方角色介入,开展个案、团体等专业咨询与服务,促进戒毒人员顺利回归社会。

 

    五、着力整合教育资源,积极承办各类培训

        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利用自身学科和专业优势,优化课程设置,凝练培训内容,积极开展政府公务员、机关干部、行业系统专业人才培训工作。

  

        先后举办了两期俄罗斯联邦政府公务员培训班,共有86名俄方公务员接受了为期两周的“在中国的公共行政与公共服务”专题培训;成功承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工作参与民族地区治理的理论与实践高级研修班”、甘肃省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培训班、甘肃省教育系统安全稳定工作培训班、兰州市城关区社区书记主任公共管理能力提升培训班、兰州市七里河区女领导干部行政能力提升培训班、兰州市七里河区科级领导干部行政能力提升培训班、兰州市七里河区青年干部行政能力提升培训班、兰州市工商系统干部公共管理能力提升培训班、庆阳市合水县干部行政能力提升培训班等,累计培训3000余人。

 

    六、着力加强对外合作,积极争取社会资源

        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积极开展校府校企合作,大力争取社会资源,为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持。  

 

 

 

 

        2012年,学院与兰州市城关区委组织部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兰州市政务中心设立实习基地,并在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设立了“兰州市城关区干部培训基地”;2013年,美籍华人慈善家赵修平夫妇来学院考察和交流后,捐款2.6万美金用于资助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在读硕士(CFP项目)的学费和住宿费用;学院与甘肃银宇通项目投资有限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该公司在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设立了大学生就业创业基金,截止目前已捐款15万元用于学生就业创业和困难资助,该公司主要负责人多次来校为全院学生免费做创业指导讲座和职业生涯规划;学院还与中国电信兰州分公司东岗分局、兰州市幸福人家养老服务中心、兰州金宝贝特殊儿童教育中心、甘肃鸿泽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甘肃惠群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甘肃沐润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等单位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建立实习基地,深化了校企合作。

 

    七、着力培养应用人才,切实服务地方发展

        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MPA)自2005年招生以来,已招收1094名学生,其中约百分之八十来自甘肃省各级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这些学生毕业后基本全部回到原单位工作,为甘肃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据不完全统计,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毕业的MPA校友中已有副地级干部3人,正处级干部50余人,副处级干部100余人,这些杰出校友,是学校发展不可多得的重要资源。近年来,学院不断加强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学管理水平,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在2013年全国第三批MPA培养院校教学合格评估中,西北师范大学荣获优秀,是6所优秀院校中唯一的一所地方院校。张润君教授先后荣获全国MPA优秀管理工作者、优秀教师,张文礼教授荣获全国MPA优秀教师、教指委案例评审专家、论文评审专家,孙健教授受聘全国MPA专业方向课授课专家、优秀指导教师。

 

    八、着力倡导公共精神,大力开展公益活动

        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教育和引导学生发挥专业特长,倡导公共精神,参与创新创业,广泛开展各类公益活动。

        2015级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丁岩发起的“‘爱·尚’微公益-拍卖愿望”公益项目自实施以来累计筹款70余万元,帮助5000名贫困、留守、特殊儿童实现心愿,该项目荣获首届全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首届中国青年公益创业大赛银奖、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评选一等奖等省部级荣誉11项,成为中央电视台《社区英雄》栏目进行全国推广的公益项目之一,并被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中国日报》、《中国青年报》、《甘肃日报》等媒体多次采访报道。

        2014级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赵汉青同学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工作,担任创行中国西北大区副秘书长,负责兰州地区创行团队的活动及培训,多次前往兰州大学、兰州财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进行创新创业巡讲;设立创业项目“速帮”,针对碎片化时间用工和兼职需求,制定相应兼职平台,并荣获2017年创行中国社会创新大赛三等奖;获得“骄阳众创空间”天使轮融资30万元。开展公益项目“玫”不胜收“互联网+农业项目”,荣获甘省第十届“挑战杯”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在创行中国社会创新大赛进行公开汇报,荣获‘最佳战略合作奖’。

 

 

        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将全面、深入、持续贯彻“人才强院,科研兴院”和“人人参与,和谐发展”的管理理念,坚持为甘肃及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进一步突出办学特色,以“追求卓越、创造价值”为宗旨,以学科建设为引领,以专业建设为基础,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以制度规范为保障,以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社会能力提升为目标,做强基础理论学科,做实应用性学科,不断提高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的能力,向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学院迈进。

                                                                                                                                                                                            (编辑:孙玉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