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统】砥砺奋进的五年 | 学院巡礼:数学与统计学院——走特色发展之路 建一流数学学科

[来源:西北师范大学校团委     发布时间:2017-10-31     浏览:218次]

       2017年9月,在西北师范大学庆祝第33个教师节暨优秀教师表彰大会上,数学与统计学院孙宜蓉等青年教师获得多项殊荣,这是学院许许多多师生员工取得的各种荣誉成果的一个缩影。师生的成长成才,更多得益于学院搭建的高层次学科平台、优秀的师资队伍、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卓著的科学研究等完备体体系支撑。
        数学学科起步于1902年设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艺科算学。一个多世纪以来,数学与统计学院秉承“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精神,以“培育人才,崇尚学术”为宗旨,以“教学为中心,科研求创新”为抓手,向着“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建设目标不断迈进。
       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学院谨循学校办学目标与发展规划,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矢志不渝地走特色发展之路,始终将内涵建设贯穿于学院发展全过程,不断提升办学质量与层次,在良好院风的熏陶下,在全体师生员工的不懈努力下,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方面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取得了丰硕的成绩。

 

一、提升学科平台,促进交叉融合

 

      数学与统计学院拥有博士后科研流动工作站和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数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是甘肃省仅有的两个数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之一。目前,统计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申报工作业已完成前期准备与专家审核,进入提交国务院学位办审核阶段。2013年,数学学科成功入选甘肃省高校省级重点一级学科。2017年,数学学科成功入选甘肃省优势特色学科。
      学科的创新发展,促进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构建了充满活力的学科生态系统。在近5年学科建设中,通过不断的探索发展,逐步形成了代数学、微分方程、非线性分析、模糊优化及图论、概率与统计5个科研团队与学科方向。
      同时,学院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等方面给予了人力财力的大力支持,数学学科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在国内以及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

 

 

 

二、强化师资队伍,形成科学梯队

 

      近5年来,数学与统计学院不断完善师资队伍建设体系,形成了结构合理、传承有序的教师梯队:以刘仲奎、马如云、李永祥、巩增泰、王才士、伏升茂等老师为代表的学术带头人领衔学科建设梯队,以马巧珍、杜小妮、杨晓燕、熊向团、乔虎生、韩晓玲为代表的中青年科研骨干承前启后,以高承华、张国宝、陈鹏玉、冯斌华、狄振兴等老师为代表的青年学者新秀迎头赶上,形成了老中青有机结合、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
      近5年来,学院从教学、科研两方面入手,着力培养教育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德艺双馨型教师。同时,引进高水平人才,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
      通过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建设培养,造就了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影响的学科领军人才。其中,王海燕、刘建成、李效虎等3名教授先后入选“飞天学者特聘计划”。
      在青年教师培养方面,先后派出杜小妮等10余位教师赴国外高水平大学访学进修;推荐张国宝等10余人作博士后;推荐徐玲等5位硕士学位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在不懈的努力下,学院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青年教师代表。其中,杨晓燕教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杜小妮教授获得 “兰州市青年科技奖”;张国宝、陈鹏玉等10名青年教师分获第一、二届“西北师范大学教学科研之星”;杨晓燕、杜小妮老师多次获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地区项目资助;2016年刚入职的孟令胜老师也于2017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资助。在学校举办的第三届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中,孙小春等10余名教师分别获得一、二等奖及优秀奖。青年教师乔虎生老师在脚踝受伤时依旧不顾疼痛拄着双拐坚持上好每一堂课,可谓师生之范。

 

学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获得者孙小春

 

        在青年才俊不断涌现的同时,学院老教师也孜孜不倦的默默奉献,不但担当起了青年教师的科研、教学导师之责,同时也在科研、教学等领域取得了骄人成绩。巩增泰教授获评甘肃省教学名师;马如云、李永祥、刘建成、陈祥恩等一大批教授在教学上给予青年教师谆谆教导,而且在科研方面不断有高水平成果产出,在获得了荣誉与成果的同时,也为青年教师树立了榜样。
        在历史积淀的基础上,学院现有80名教职工,其中博士生导师13人,硕士生导师48人;教授25人,副教授33人;具有博士学位50人,留学归国人员10余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1 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入选者 2人,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2人,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2人,甘肃省科技领军人才第一层次2人、第二层次1人,省级优秀专家 3人,省级教学名师 2 人,甘肃省高校跨世纪学术带头人2人,省级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

 

三、创新培养模式,提升人才质量

 

      百年大计,育人为本,人才的培养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的需求,要注重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综合培养。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积极探索、不断创新调整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变化,进而培养知识丰富、能力突出、素质过硬的优秀人才。

 

学生在实验室学习

 

        数学与统计学院现有本科生 1100多人,硕士研究生200多人,博士研究生20多人,留学生30多人。近5年来,学院培养并向社会输送各级各类优秀人才6000多人。为国家尤其西北地区输送了大量“留得下、用得上”的数学师资、数学研究和数学应用人才,为增强民族团结和促进民族教育事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1.本科生培养特色鲜明

      “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加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数学与统计学院近年来本科教学形成的鲜明特色。
       学院设有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两个本科专业和数学云亭创新人才实验班。其中,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是教育部高等学校国家级特色专业。
       在国家人才培养计划目标的指引下,紧随国际国内人才培养新动向,学院适时调整本科生培养计划,分别于2013、2017年修订了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人才培养计划,在注重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突出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实施专业实践能力训练提升计划、实施本科生学术能力提升计划。不断增强学生参与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东芝杯”中国师范大学理科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暨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创新杯计算机应用能力竞赛、外研社杯英语演讲大赛、英语写作大赛、学生教学技能创新实践大赛等校内外大赛的竞争力。5年来,学院学生获得各级各类大赛奖项500余人次。2017年成功申报了甘肃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工程“师范生专业技能训练中心”项目1项。通过支教、实习、顶岗等做到学生全覆盖,过程全跟踪,进而达到眼界拓展,实战见真知的目的。5年来,我院学生在赴新疆支教,宕昌、礼县等贫困县顶岗,全省各地教育实习以及全国IT行业专业实习过程中,获得新疆教育厅以及各个实习单位授予的各级各类奖励200余项,实习指导教师获得荣誉10余人次。

 

本科生社会实践

 

       如今,学院每年免试推荐、考取985和211等高校的研究生占毕业生总数的30%以上;本科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数学专业竞赛中多次获得国家级和省级一、二等奖;毕业生最终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


    2.研究生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数学与统计学院高度重视研究生培养质量,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在研究生管理与培养工作上形成了长效机制。
        学院以维护学术道德,严明学术纪律,规范学术行为,端正学术风气,强化学术诚信,鼓励学术创新为宗旨,把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贯穿于科学研究之中。一是严格导师遴选过程,建立动态考核与淘汰机制,进一步明确导师职责权利,完善研究生与导师互选机制;二是加强专业学位点基础建设,构建科学合理、实施有效和特色鲜明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建立开放性、竞争性课程设置申请机制,实现研究生跨学科选课。
        近5年来,研究生培养质量取得很大进步,发表SCI论文20余篇,核心论文50余篇,多人获国家奖学金及各类奖励;博士毕业生多进入高等院校继续从事科研及数学教育工作,部分硕士毕业生考取了南京大学等名校攻读博士继续深造,部分毕业后从事数学教学及其他相关工作,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研究生毕业合影

   

    3.留学生培养硕果累累

        近5年以来,数学与统计学院积极承担“中国政府援非人才培养项目”,贯彻落实“一带一路”战略,积极连接亚欧非的“朋友圈”,招收来自苏丹、伊拉克、巴基斯坦、韩国等国的研究生40余名。截止目前,已有10余人获得博士学位。

 

首届苏丹籍3名博士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

 

四、瞄准学科前沿,夯实科研基础

 

        数学与统计学院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2015年数学学科进入ESI 全球前1%学科的程度达到57%。
        近5年来,学院师生发表SCIE收录论文300余篇,其中二区以上论文30篇,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0余项,申请到和在研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列理科学院之首。先后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3项,由科学出版社及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专著2本。
        发表SCI刊物论文的数量与质量逐年增长,特别在《Journal of Functional Analysis》、《Journal of Differential Equations》、《Nonlinear Anal. RWA》等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数学刊物上发表的论文逐年增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表现出很大的发展潜力。

 

五、深化国际交流,提升学术水平

 

        学术交流的最终落脚点在新学术思想和学术创新上,激励和启迪是学术交流最本质的意义,也是促进不同方向交叉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数学与统计学院不断深化学术交流合作内涵,加强与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学院作学术报告与专题讲座。通过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四川大学副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刘应明教授,英国Kent大学Markus Rosenkranz教授等众多国内外数学界知名专家教授作学术报告,进而了解学科研究动态,把握学科领域前沿;通过举办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西北师范大学2013年应用数学学术研讨会、代数学专题研讨会、第六届全国数学文化论坛学术会议、第二届无穷维动力系统专题讲座及学术会议等国际国内有影响的学术会议,深化交流,提升学术影响力。同时,每年组织大批次教师参加国家及甘肃省学术年会,以及其他学术会议,学习新的思想,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提升团队成员的学术水平。

 

第六届全国数学文化论坛学术会议合影

 

        如今,学院每年举办学术报告60-80场次、专题讲座10-20场次,召开专业学术会议2-3次。学术交流不但请进来了,而且也走出去了,5年里,学院教师参加其他学术机构举办的学术会议累计百余人次。
        新时期,新常态。数学与统计学院将围绕学生成长这个中心,依靠教师发展这个根本,突出教学重心,把科研与教学有机融合,明确学科的社会需求导向和实践性,筑就一条着力培养学生“人文情怀、国际视野、系统思维、批判性创新思维和信息化应用能力”的特色之路;建成一支结构合理、德艺双馨的高素质专业师资队伍;培养符合时代要求德才兼备的专门人才;充分发挥科研优势,提升学科影响力,加快进入国内一流行列步伐;着力形成合理的国际、国内交流合作布局,促进学术交流,在夯实数学学科和信息学科平台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教师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引领作用,砥砺前行,致力于高水平数学学科建设。

                                                                                                                                                                                        (编辑: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