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上午,记者走访了位于兰州市天水北路196号的民间图书馆——“绿云书庵”。图书管理员张红玉及馆长刘易老先生愉快的接受了记者采访。
这是一个并不起眼的四合院,走在弯弯曲曲的小巷子里,那静谧与外面的喧嚣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所四合院是已故农民科学家,著名果树专家刘亚之先生的故居。刘亚之是中国荒山造林的先行者,在年仅200毫米降水量的徐家山,创造了绿树成荫的的奇迹,并于1944年吸引了美国副总统华莱士前来参观。
在这所四合院里,记者看到许多志愿者在帮忙打扫院落,整理书籍。有一个屋子里书声琅琅,引起了记者注意,这是志愿者在为小朋友们上课。张红玉阿姨说:“这些志愿者大都是学生,南大的,师大的,政法的还有知行学院的,每个周末都来帮忙,为这些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们上课,并帮我整理书籍,之后他们就会悄悄走掉。有时硬把他们留下来招待一下,也常是馒头加榨菜,这让我很愧疚。”
在报刊阅读室,街面上销售的报纸期刊应有尽有:《光明日报》、《参考信息》、《环球日报》、《南方周末》、《人物周刊》……据张红玉介绍,老人一年花费近万元订购这些报纸期刊供读者阅读。图书馆自2008年创办以来全年免费开放,图书馆目前有近3万册书,种类繁多,其中社会各界向图书馆捐赠的书籍达1万余册。“有的好心人托朋友把书捐来,在图书馆不留姓名,我们就上网去查,但有的还是查不到。”张阿姨感慨地说。
谈到绿云书庵的创办,刘易先生说:“创办民间图书馆是父亲晚年唯一的心愿,父亲生前已向社会郑重承诺创建图书馆,如果办不起来,不仅我将生活在内疚中,而且会毁掉父亲一世英名。父亲告诫我‘创办的图书馆是人民的,是大家的,不是你个人的。’”。谈到创办绿云书庵的初衷,刘老说:“父亲说是要感恩社会,我把它上升为感恩全人类。我希望尽我的一点微薄之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尤其是那些务工人员的子女。我们也常亲自去贫困地区捐书。”
在谈到经费问题时刘老说:“最初经费严重不足,仅靠微薄的退休金无法负担图书馆创办的巨额费用,后来将自家未拆迁的房子全部出租,每年3万元的房租再加上退休金勉强可以周转。父亲没有给我留下巨额的金钱,但留下了别人没有的财富——1万多册书。留给了我回报社会的人生信条。”
最后刘老说:“我自己算了一笔账,至今我至少已向图书馆投资了60万。若是拿这些钱去买车买房去尽情享受也未尝不可,但人的一生不只是物质享受,知足就行。人不能走下坡路。”
曲径通绿云,书庵花木深。书香悠悠,花香绕绕。一所静谧的四合院,一位古稀老人。
记者 青媒新闻中心 孙苗苗
编审 青年新闻中心 王媛秀
(编辑:赵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