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微公益”:大学生的新创意

[来源:原站数据     发布时间:2012-03-05     浏览:137次]

  雷锋也许是你记忆中的一首歌谣,也许是你脑海中的一个形象,也许是你每年3月都会想起的一个人。每当唱起“学习雷锋好榜样……”,也许人们就会问,现在该如何学习雷锋这个好榜样?
  在西北师范大学,“微公益”这一新名词,已经成为大学生心目中学雷锋的“别名”。践行“微公益”的不是一个人,也不是单纯某一个群体,而是一个个普普通通的大学生。
   饮料瓶撑起“温暖水杯”计划
   一个保温水杯,对城市孩子来说也许根本不算什么,但对于偏远乡村的孩子来说,上学能够喝到热水却是一件奢侈的事情。这个发现源于西北师大“爱心天使西部助学会”社团的一次暑期支教活动。志愿者们在漳县斜坡希望小学义务支教时发现,孩子们渴了,舀起凉水就喝。正是因为常年喝生水的原因,这里的孩子很容易患消化系统疾病。
   这一小小的发现被志愿者们带回了兰州,“如果给每个孩子一个保温水杯,也许就能改掉他们喝生水的习惯。”经过社团成员的集体商量,他们决定为孩子们每人买一个保温水杯,并为这个计划取名“温暖水杯”。
  从去年10月份开始,社团成员每周六晚都会两人一组,到每个宿舍上门收饮料瓶。社团负责人邓兴耀告诉记者,一般情况下,一晚上至少能收两三千个饮料瓶,能卖两三百元,经过两个多月的坚持,社团筹到了第一笔“温暖水杯”购置款2000多元。
  经过精挑细选,志愿者们选中了一款双层塑料保温水杯,每个水杯7元钱,这些钱换成了375个爱心水杯,然后被送到了漳县斜坡希望小学和临洮县和家山学校。在送去水杯的同时,志愿者们还为孩子们带去了“健康饮水一堂课”。
  今年新学期开始了,“温暖水杯”计划仍在继续。不同的是,已经有很多同学不定期地联系社团成员,主动把废旧饮料瓶送上门来。社团还将每一笔卖饮料瓶的收入在博客上公开,每一个为“温暖水杯”作过贡献的人都能从上面看到自己爱心的去向。
  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承诺
  2002年,西北师大一个名叫“阳光服务社”的社团发起成立了西部首个大学生造血干细胞无偿捐献者资料库。
  今年大四的魏英伟曾是“阳光服务社”的负责人,也是造血干细胞无偿捐献者资料库中的一员。在大学几年里,魏英伟一直都在为无偿捐献者资料库能够吸纳更多的成员努力着,“每年我们都会有一周的宣传时间,有两天左右的报名时间,经过宣传,那几天每天都会有两三百人报名入库。”
  魏英伟说,造血干细胞捐献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承诺,就像有一双渴望生命的眼睛看着自己,“如果我有机会和患者配型成功,我会毫不犹豫地捐献。”
  正是因为“阳光服务社”志愿者们的不懈努力,10年来,该校已有4500多名学生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占到省红十字会资料库人数的20%以上。在我省15例配型成功的志愿者中,西北师大就有7名志愿者成功配型,其中6名志愿者已成功捐献了造血干细胞。
  “微公益”的“泡菜坛效应”
  为农村孩子送一个保温水杯、为藏区孩子筹募一车过冬的棉衣、每周为孤儿开一堂兴趣课……这些就是西北师大的社团志愿者们每学期、每周,甚至每天都在做的事。
  他们把这些举手就能做到的小事称作“微公益”。西北师大团委书记雷鸣说:“在当代社会,最适合大学生的学雷锋形式应该就是做公益,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学雷锋早已脱离了每年3月做好事这一固定模式,它在大学生们的创意中变得常态化、项目化、团队化。”
  “爱心天使西部助学会”创立于2007年,算是西北师大社团中比较年轻的一个,这个曾经以义务支教为定位的社团由于在支教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启动了“温暖水杯”、“爱心暖冬”、“小小的幸福,关注边缘儿童”等一系列富有创意的项目,将“微公益”从社团内部扩散到了全校。
  他们紧扣社会热点问题发起的“倡导节能减排,共创碧水蓝天”、“培养践行节能环保意识”等活动连续两年得到了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的资助,社团内部已经形成了一种以团队力量、用项目的形式来实现公益目标的运行机制。
  如今,“微公益”已经成为一种风气,在西北师大学生中扩散开来。雷鸣说:“校园公益就像是一个‘泡菜坛子’,只要大学生亲身参与其中,就能慢慢地泡出公益的味道来。”
【每日甘肃网--主流媒体 甘肃门户】 原文链接:http://gsrb.gansudaily.com.cn/system/2012/03/05/01239387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