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旗设计者曾联松
曾联松(1917-1999)浙江瑞安人。1936年考入中央大学经济系。1938年在重庆加入中国共产党,一直担任中央大学学生地下党支部书记工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设计者。曾任上海日用杂品公司顾问、上海市政协常委。
30年代初,中华民族危机日趋深重,正值青年时期的曾连松接受进步思想的熏陶,读中学时就参加“12.9”爱国学生运动。1936年考入中央大学经济系,第二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央大学仓促西迁,曾联松也随校来到重庆沙坪坝。当时,大后方的抗日救亡运动蓬蓬勃勃,他参加重庆抗日救亡联合会(秘密学联),积极投身革命。
中央大学迁入沙坪坝后,中共沙磁区重建了中央大学地下党支部,加强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领导,在进步学生中恢复和新建了一批社团,利用社团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从中发现先进青年,壮大组织,曾联松便是中央大学党支部恢复后发展的新党员,这一年,他21岁。
“平江惨案”后,大后方的抗日救亡运动被镇压,在运动中已暴露身份的共产党员,通过中共重庆地下党组织设法转移。为了适应更加严峻的斗争形势,中央大学成立党总支,老党员和新党员分成两个支部,曾联松“临危受命”担任老支部书记。
皖南事变的前夕,曾联松得到组织上“立即转移”的紧急通知,离开了重庆。在紧急疏散中与党组织失去联系,后辗转回到老家浙江瑞安。为了寻找组织,必须生存下来,便找了一份中学教师的工作。有一次,他读到毛主席新填的词《沁园春•雪》,竟情不自禁地在课堂上讲起来,并用漂亮的楷书抄上黑板,他太想念党组织了!后来又从家乡来到上海。虽然长期未能与组织接上关系,但对党的信念却始终如一。
建国后,曾联松重新向党组织提出申请,因种种政治的原因,一直到1985年11月,才又正式成为中共党员,这一年,他68岁。
1949年7月,曾联松在报纸上看到新政协筹备委员会征集国旗图案的启事,心情无比激动。他想虽然自己不是画家,也不是设计师,设计的图案也未必会选中,但“我爱中国,我爱共产党!”怀着对祖国、对党的无限热爱和忠诚,他情不自禁地投入到构思设计中去。
为了把握好国旗的设计格局,曾联松学习了毛主席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等著作,然后按照征稿启事的要求,经过一个多月的反复构思、设计、制作,终于选择出自己认为最满意的图案——红地五星旗。
红色象征革命;黄色象征光明,也象征中华民族是黄色人种。在图案设计上,大星代表中国共产党,4颗小星代表各阶层人民(时指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小星各有一角尖正对着大星的中心点,似“众星之拱北辰”表示围挠着一个中心而团结。五星置于“旗面的左上方,则豁然开朗,土地平旷;似闪闪星辰,居高临下;金碧辉煌,云霞掩映;江天寥廊,山河壮丽。”使整个旗面显示出“紧凑美观,文彩斑斑。”
当时,全国征集到国旗图案3012幅。国旗图案审查组评选出38幅,编成《国旗图案参考资料》,据记载,开始入选的图案,并没有曾联松这一幅。后来,经张治中将军和田汉的极力推荐,才作为第32号列入38幅备选图案里的。
9月25日,全体政协委员审阅了《国旗图案参考资料》,毛主席指着红地五星旗图案说:这个图案表现了我们革命人民大团结,现在要大团结,将来也要大团结。这个图案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实际。毛主席的见解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
27日,经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投票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为红地五星旗,同时决定将原来大星中的镰刀斧头去掉,旗面显得更加简洁明快。
1985年11月,曾联松重新回到党组织怀抱。在支部会上,他是这样说的:“我要入党,我本来就是在党的人,我要落叶归根。就算我已经退休了,我也需要党!我永远相信,五星红旗不会倒,愈经风雨,它将愈鲜艳夺目。”
步入暮年的曾联松,更是把全部心血投入到对祖国的无限爱恋中。他曾告诉家人,这一辈子还有三个心愿:一是看着五星红旗插上香港岛;二是看着五星红旗在澳门上空飘扬;三是海峡两岸早日统一,让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都飘扬着五星红旗。
1997年,五次中风后的曾联松已不能走动,躺在病床上,当听说为迎接香港回归上海自来水公司组织一个自行车队,准备骑车1997公里,到香港参加“七•一”庆典,并想赠送由他签名的国旗,病中的老人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在护士们的帮助下,用了三天时间,在150面五星红旗上签上了共和国不忘记的名字“曾联松”。当签完最后一面旗上的名字时,老人的手再也举不起来了,他开玩笑似的对护士说,如果叫“丁一”就好了,只要写三笔,可“曾联松”三个字却要写三十二笔。
曾联松先生于1999年10月19日于上海病逝。
二、其他国旗人物
韩布新――国旗升挂装置标准制定人之一:国旗升挂装置标准主要起草人之一,中国科学院心理所处长,中国心理学会副秘书长,博士研究员。
王大珩――国旗标准倡议人:国家863计划倡议人之一,两院资深院士,“两弹一星工程”功臣,国旗和国旗颜色国家标准主要起草人。
王莘――最早歌唱国旗的音乐家:《歌唱祖国》词曲作者,原天津歌舞剧院院长、天津音乐家协会主席,王莘歌曲创作奖励基金会主席。
李玉坤――国旗法倡议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提案人,全国第七、八、九届人大代表,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会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蒋协助――国旗标准升降时间制定人之一,中国科学院办公厅主任,原国家天文台党委书记、副台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标准升降时间》图书主编。
孙秀如――国旗标准制定人之一: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研究员,国旗和国旗颜色国家标准主要起草人,国旗升挂装置国家标准主要起草人,香港、澳门区旗国家标准主要起草人。
韩布新――国旗升挂装置标准制定人之一:国旗升挂装置标准主要起草人之一,中国科学院心理所处长,中国心理学会副秘书长,博士研究员。
董立敢――第一任天安门国旗班班长:武警某部正团职支队长,天安门国旗班第一任班长,天安门广场第一套升国旗仪式开创人。
唐伯昶――返回式卫星总设计师、总指挥,“神州号”飞船副总设计师。
季如迅――国旗历史研究者:中国革命博物馆研究馆员、国旗历史文物研究者。
倪学健――最早拍摄国旗班的导演:著名纪录片导演,第一部国旗题材纪录片。
罗泽――在珠峰上高举国旗的藏族运动员:原西藏登山队队长、书记。1975年与队友一起胜利登上珠峰,为让全世界看到五星红旗,高举五星红旗向全世界展示。
许海峰――他使奥运赛场上第一次升起五星红旗:中国奥运史上第一枚金牌获得者,中国射击队总教练。
胡其俊――26年在天安门广场升国旗的人:1950至1976年天安门广场升旗人,北京电业局离休干部。
王赣俊――最早在太空展示五星红旗的炎黄子孙:美籍华裔科学家,1984年在“挑战者”航天飞机上展示五星红旗,后把这面五星红旗赠送给中国政府。
杨利伟――中国第一位在太空展示五星红旗的中国航天员。
赵新风――天安门广场新旗杆升旗第一人:天安门国旗护卫队国旗班第一任班长、天安门广场30米新旗杆升旗第一人、北京市关协理事。